点击「箭头所指处」快速
最爱那既能快速填饱肚子却又滋味无穷的街边小吃,寻寻觅觅中经常会摸不着地儿,那么,走起——随本报记者走访市区街头的路边摊,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来绘制一幅带有盐城本土特色的小吃地图。欢迎读者朋友参与进来,指点迷津,点赞吐槽。 28年热汤热水暖心窝 徐三妈虾汤豆腐干 小吃名称:徐三妈虾汤豆腐干 美食坐标:市区望海大厦西侧剧场路美食林73号 品尝感受 几块豆腐干重叠交错占据了整个青瓷碗,豆芽翻滚着为豆干点缀,香菜和葱花混杂在一起,漂浮在红色的汤面上,一团碎榨菜丰富了原本清淡的滋味。口味若是再重一点,就加上一勺辣椒酱,随意搅拌,汤水更加明艳,食欲也跟着调动起来。 迫不及待地夹起一片,口齿与豆腐干碰撞、挤压,咬下的那一瞬间,汤水四溢,虾皮熬出的鲜味和经过炸制豆干香味在咀嚼中变得愈加浓郁。在寒冷冬日,吃几口豆干,喝几勺虾汤,品尝着原汁原味的乡土味道,暖意充斥全身,甚是惬意。 小吃故事 “徐三妈”做豆腐干的摊子,原本在市中心报社旧址北侧不远。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碗连汤带水的豆腐干,都是傍晚时分垫饥、暖身的首选。此前,路边小摊无牌无招,谈及只以“做豆腐干的大妈”为称,此次在摊贩集中点“久别重逢”,好不亲切。 新店不大,但干净整洁。原先的凉粉架、炭炉子以及“板车桌”,变成了如今锅灶齐全的“空调房”,食客们不必“餐风沐雨”,大妈做生意也少了些辛苦。不过,这一碗豆腐干,还是善解人意地合口。 大妈本名姓蔡,爱人徐爹爹家中排行老三,所以按本地习惯被人唤作“徐三妈”。蔡大妈今年六十有四,摆摊做小吃整整28年,当初选了这么一门营生,也是无奈之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徐爹爹被下放到了步凤,经人介绍与南洋的“蔡姑娘”结婚。年徐爹爹回城时,膝下已有两个女儿。一同进城的蔡大妈目不识丁,只能靠打零工和摆摊补贴家用。 年前后,蔡大妈与邻居王婆婆,合伙在老一中门口摆起了小吃摊,经营凉皮、凉面和水煮豆腐干。此后十多年,从清晨到傍晚,学校门口始终有两个风雨无阻的忙碌身影。“那时候不会蹬三轮车,两人抬着一大桶豆腐,停停歇歇半个多小时,才从租住的双元新村赶过来。”最初摆摊时的辛酸,说得老人眼眶泛红。 靠着几分几角的小生意,蔡大妈当年每月能分到30多元。“老头子工资28,我还比他多2块。”蔡大妈对此自豪不已。合作了12年后,王婆婆有了别的生意,而蔡大妈仍守着这个小摊,转眼又是16年。 今年7月,剧场路摊贩集中点建成后,蔡大妈从路边搬了进来。“周围吃的多,很多老顾客都找不到我了。”蔡大妈虽然有些忧伤,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她那锅虾皮和豆芽熬成的鲜汤,以及自己柴火油炸的豆腐干,始终有人惦念。 本期文稿执笔:于雷 采访:黄若冰范莉 地图手绘:刘玛丽 摄影:于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