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大四毕业生闫春旭终于收到了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回忆起考研的这一段时光,他认为这不仅是一件送给自己本科毕业的礼物,也是成长过程中一份弥足珍贵的生活底稿。为了记录下备考岁月,他又敲起了键盘,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将这一年的考研经历,浓缩进一本名为《谈谈考研那些事儿》的书稿中。 据了解,《谈谈考研那些事儿》约页,近6万字,分为“破茧成蝶”“刻骨铭心”“同舟共济”和“考研之路”四个章节,翔实记录了闫春旭及身边同学的考研经历。 1难忘考研路上的人和事 如果选择原专业,难度会小一些,但如果跨专业考新闻传播,难度会很大,就在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韩雅丽老师点醒了他。“韩老师说既然喜欢写作,为何不挑战一下自己,坚持自己的兴趣,考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经过深思熟虑后,闫春旭决定为此一搏。 凌晨4点半从床上挣扎坐起,夜晚11点半借着路灯的光亮回到住处,天,每天学习至少16个小时……备考期间,闫春旭一直将一本名为《传播学纲要》的书带在身边,6个月里,这本页的书被他反复背阅了21遍,用胶带修补,又用固体胶修补,可经不起翻开次数太多,没过一周就要重新修补一遍。 “这一年,很幸运,认识了那么多兄弟姐妹。一生的朋友,一辈子的记忆。任岁月无情流逝,但记忆心中永存。”在开篇《一生的朋友,一辈子的记忆》中,闫春旭用余字,回忆了与11名同学相处的时光。“了丁婷的书架”“赵丹帮我开门”“在八楼偶遇薛雨超”……每一位人物都是主角,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故事,都在闫春旭的记忆中留存。 “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很多人,最遗憾的事就是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没有写出来。其中,包括和老师之间的故事。”闫春旭回忆道,临考前几天,到了晚上11点,学校党委宣传部的吴刚老师还打电话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并传授亲身经验,告诉他要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去河北大学复试前,宣传部的王丽坤和刘咏两位老师又一遍遍地帮助闫春旭修改个人自我介绍,耐心地讲解各种面试技巧,并且对他在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正因如此,闫春旭在面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老师的充分肯定。 2用脚“绘出”校园背书地点攻略 为了不影响其他人,无论寒暑,闫春旭总是一个人站在青衿湖畔,或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默默背诵。一块书桌,一张板凳,几本书,成了闫春旭的全部。晚上,考研教室熄灯后,他还经常会在校园的路灯下散步背书,每天都有路线规划,偌大的校园已经被他走了上百遍,这一走便走出了一套学校背书地点攻略。 “学校的每个角落,我几乎都去过。去的次数太多了,就和保卫室工作人员、保洁阿姨们打成一片了。”闫春旭说,他曾在图书馆八楼的走廊里读书,也蹲过图书馆的地下车库。每个背书地点的开放时间段、最适合去的时间,他都一清二楚。凭借亲身感受,闫春旭在书中筛选出14个背书地点,并将每个地点的优缺点列了出来。 “咬一口猪肉馅的肉包,里面的肥油流了出来,淌到白粥里,泛起来的油花,和咸鸭蛋流出来的油融合在一起,嫣然成了一道美味。”在《谈谈考研那些事儿》中,闫春旭多次回忆起食堂的美味,他说,考研期间,食堂是唯一一个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的地方,在宿舍、图书馆、食堂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他对学校食堂有了感情。 “直到此刻,我才发现盐工食堂的早饭如此好吃,不过真是遗憾,当去年12月底饭卡被注销的那一刻,就注定再也没有机会了。现在感觉好后悔,大学四年里没有拿出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食堂的早餐。”闫春旭写道。 3做个不放弃的“笨蛋” “一天学习至少16个小时,真的需要超乎常人的努力与坚持。学长的事例充分表明了:越努力,越幸运。”“没想过学校食堂这个被我们吐槽过无数遍的地方,却是大学记忆的一块重要的碎片。”“现在,我充分体会到了考研的压力,我也会像他一样,从头再来,坚持到底。希望在如此恶劣艰难的考研环境中,我也能保存生活中温馨的点点滴滴,抓住细微处的美好。”……在闫春旭开通的“谈谈考研那些事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