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陕北延安。 时任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务长的胡乔木先后在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上发表了《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等多篇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以其精辟的见解、犀利的文笔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在2月1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由于赏识“乔木是个人才”,毛泽东提名胡乔木出任自己的秘书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提名通过后,胡乔木来到毛泽东的窑洞报到。首次见面,毛泽东问他是哪里人,有过什么经历。在得知胡乔木是盐城人时,毛泽东若有所思,随后问道:“东汉‘建安七子’有个陈琳,是你们苏北人吧?”“是的。陈琳是古射阳人。在我们苏北家乡的大纵湖附近,有陈琳的墓葬。”听说盐城有陈琳的墓葬,毛泽东也来了兴趣,随即问道:“唐代诗人温庭筠写有一首《过陈琳墓》,你读过吗?”“读过。”说完,胡乔木吟诵起来:“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经过这看似面试的问答,毛泽东对于眼前这位文雅清秀的胡乔木是更加看重了。事后,胡乔木才知道,原来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首诗,并亲自手书藏于书房内。 那么,陈琳究竟是何许人,能让毛泽东对熟悉陈琳的胡乔木刮目相看? 据记载,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三国时期文学家,与孔融、王粲、徐干、阮瑀、应汤、刘祯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是盐城上溯历史最早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文、赋俱佳,与三曹、建安文士一起,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立了抒写悯时伤乱、救世济民的建安文学风格,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而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檄文更是让曹操惊出一身冷汗,顿时觉得头风好了。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年,陈琳与刘桢、应玚、徐干同染疫疾而亡,后葬于盐都境内大纵湖畔。 1独留青冢伴大湖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纵湖风景区内,有一座小岛名叫“七子岛”,陈琳墓就安卧于七子岛上。小岛四周苍松翠柏林立,一派肃穆景象。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陈琳的墓碑,碑上刻有赵朴初先生书写的“陈琳之墓”四个大字。墓碑后面是青石方砖箍成的墓冢。在墓葬的两旁,还立着其他六子的碑。年,人们在治水的时候发现了陈琳的墓葬,当时已经损毁严重。后来为了纪念陈琳,当地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七子岛和陈琳墓。年,大纵湖风景区申报国家4A级风景区,对景区内的景点进行了整修,陈琳墓也就有了今日的样子。 据记载,陈琳卒于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年。这年冬天,全国发生了大瘟疫。陈琳与刘桢、应玚、徐干四子同染疫疾而亡,死后被安葬于古射阳湖畔盐都境内。陈琳等文士不幸罹疫后,曹丕伤心不已。他在《与吴质书》中写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2一篇檄文闻天下 史书上关于陈琳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每次都能显示出其政治洞见与才华义气。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国舅、大将军何进的主簿。当时,宦官擅权,何进欲诛宦官,太后坚决反对。于是,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董卓等引兵来京城,以此恫吓、劫持太后。陈琳力谏,说明利害。可是,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结果不出陈琳所料,地方实力派董卓率兵进京,自立为太师,废少帝,立献帝,社会动乱四起,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 董卓肆虐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依附于另一个地方实力派袁绍。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为袁绍檄豫州文》。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由此拉开序幕。战前,陈琳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檄文。 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记载:“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中对此有生动的演绎。当时曹操正好患有头风,卧病在床。当左右将这篇檄文传给他看过后,曹操顿时觉得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头风病立即好了,从床上一跃而起,环顾四周后问道,这篇檄文是何人所作?曹洪告诉他,这篇檄文是出自陈琳之手。曹操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说完,便聚集众谋士商议如何迎敌。建安五年,曹操大败袁绍,陈琳也被俘获。直到此时,曹操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也就骂我了,为何还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陈琳的回答言简意赅:“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听后呵呵一笑,不再计较,并任命陈琳为司空军师祭酒,与阮瑀同管记室,不久徙为丞相门下督。从此,陈琳感谢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其麾下尽职尽力,不遗余力。 3妙笔文章传千古 陈琳在任职期间,主要从事两方面的活动,一是随军征战,二是邺下从游。陈琳将才华奉献给了曹操“天下归心”的大业,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的历史价值,跻身于以三曹为首的建安文学集团。 陈琳诗、文、赋皆佳,其诗作《饮马长城窟行》被认为乐府诗歌的杰作。诗作先写役夫不能忍受苦役,宁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后半写役夫与妻子的书信对话,役夫忍痛劝妻子改嫁,妻子复书愿以死相守,艺术地概括了繁重徭役给无数家庭带来的悲剧。诗歌运用对话展开情节,真实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感受。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历来备受人们推崇。陈琳之所以写出《饮马长城窟行》如此真切感人的诗篇,据说与他年少时耳闻目睹叔母悲惨遭遇有关。陈琳在三、四岁时,他的一个堂叔好不容易娶妻王氏,可在结婚的第二天就被抓到很远的地方服徭役,一去多年毫无音讯。多年来,叔母忍受着离别的痛楚,孤身一人操持家业,艰难地生活着。后来有人捎信说,她的丈夫已累死在外,尸骨难归。王氏没有哭泣,却在夜里跳湖自尽。 而以宴游为题材的诗作,其文学价值更高。这些成熟的五言诗篇,语工辞美,音律和雅,深层次展示了诗人复杂而炽热的内心世界,堪称“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杰作。陈琳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其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琳、禹之表章书记,今之隽也。”称赞陈琳和阮瑀的奏章、表文和书信是当时的杰出代表,文中高度评价了陈琳的文学成就,把他列为“建安七子”之一。《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道,陈琳、阮瑀凭借着符檄广传名声于世。(资料参考自《党史博览》《三国志》及网络 袁瑞成整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