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斗南 陈斗南,字子一,号方池,明盐城县西北乡人(今建湖县境内),嘉靖年间进士。 嘉靖十九年(),陈斗南参加南直隶(朱棣迁都北京称南京为南直隶)乡试,中举人。嘉靖二十九年(),陈斗南参加会试中贡士,有记载误称其为会试第一名,当年会元实为福建人傅夏器。 随后,陈斗南又参加殿试,中进士第名,列第三甲中。大学士严嵩、张治,吏部尚书夏邦谟、户部尚书潘潢、兵部尚书丁汝夔、刑部尚书刘讱、工部尚书李士翱,都御史屠侨,礼部左侍郎欧阳德,通政使孙桧,大理卿骆颙,少詹事兼学士李本,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用宾,侍读学士闵如霖等都担任了此次殿试的读卷官。 与陈斗南同榜状元唐汝楫,其父唐龙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唐龙与严嵩关系很好。严嵩倒台,唐汝楫亦被罢官。根据《明史》记叙来看,唐龙跟胡宗宪应属一类,他们虽为“严党”,但都曾做了益国益民的事,阿附严嵩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严嵩是什么样的人,相信大家对戏曲中的白脸奸相并不太陌生。他是一代权相,又是后世口中的奸相。历史上,嘉靖皇帝痴迷于道教,自诩“无为而治”,他在位46年,首辅换了十多个,可严嵩任首辅长达19年。 陈斗南中进士这一年,严嵩官居少师(从一品)兼太子太师(从一品)、吏部尚书(正二品)兼华盖殿大学士,他已入阁9年,担任内阁首辅3年。而同为阁臣的张治,这时还只是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才1年。 严嵩独揽朝政,排除异己,这一年殿试结束没几个月,同为读卷官的一些大臣先后遭到打压迫害。先是与其不合的户部尚书潘潢被调任南京工部尚书,成为闲职;兵部尚书丁汝夔,也为严嵩所害,竟被问斩。 就在严嵩一派大行“圈子文化”、“山头主义”之时,也有很多正直的官员不为所动,如陈斗南以及同榜榜眼吕调阳、探花姜金和等。他们面对“恩师”严嵩跑出的橄榄枝,“固谢不往”,不搞人生依附,始终坚守是非黑白。即便没抱严嵩的“大腿”,吕调阳还是在万历年间官至少傅(从一品)兼太子太傅(从一品)、吏部尚书(正二品)兼建极殿大学士,《千字文》中有一句“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他的名字恰巧嵌在其中,也是一段趣话。 而今的党员干部,着实需要以古为鉴,力戒选边站队、谋人而不谋事,莫让团团伙伙坏了党内风气。要知道,“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的假象,只不过是催命符而非益寿丸。 陈斗南中进士后,官任户部主事(正六品),十五年后,海瑞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书骂嘉靖皇帝的。按照惯例,进士中既不是前三甲,也没有参加“庶吉士”继续教育的人,都立即授予一线实职。主事的官阶比状元的修撰还要高,但是毕竟属于中央部门的最“基层”工作人员,缺少“随王伴驾”的机会,升迁的后劲确不如暂属清流的翰林院官员。 陈斗南在户部任职期间,考核优秀,嘉靖皇帝曾下旨嘉奖陈斗南的兢兢业业,善于理财。“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地官之属,职司邦赋,而军国之需,咸取给者也。匪得其人,孰与剂量均节之哉。尔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陈斗南,擢自巍科,授官民部,典庾而致严出纳,督运而克效劳勤。兹以考绩闻,特进尔阶承德郎,锡之敕命。夫军国之费,仰给积储,乃者司农,以用诎闻,而小民又苦于征调,朕甚悯焉。尔其沉思熟计,剂量出入之节,俾用不诎而民不困,以副朕任使之意。尔惟钦哉。 敕曰:朝廷推恩臣下,必逮其配者,所以隆相成之道,匪独念其齐体之义也。尔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陈斗南妻夏氏,温惠淑慎,克相厥夫。兹夫奏最宜并荣宠,特封尔为安人。益崇闺阃之修,承此冠帔之渥。” 不仅妻子夏氏沾光陈斗南,被封为与丈夫官职匹配的安人,陈斗南之父及生母刘氏、继母季氏虽已去世,也同样受到封诰。这是因为士大夫体系是王朝的礼仪秩序,父子孝义也是王朝稳固的自然秩序。儿子有了官职,父亲若还是一介布衣或低于儿子的官职,行起礼来就会出现位高者拜于位卑者,如因子官高而不向尊上行礼,孝道也会废弛。以儿子同等官职封赠父母的制度,就有效化解了这一矛盾。 嘉靖皇帝颁与陈斗南父母的圣旨是这样的。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夫人必有所蕴蓄,而不获尽据者,恒于其后发之,固天道之常也。国家法天优德,爰有褒厚之典焉。尔故原任山东兖州府东平州平阴县知县陈训,乃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斗南之父。位不溢才,德能昌后;式谷尔子,克效厥官,甚悼尔之弗躬睹也。兹特赠尒承德郎、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灵其有存,尚其歆豫。 敕曰:母从子贵,其来尚矣。褒崇之典,宁以存殁异哉。尔刘氏乃故原任山东兖州府东平州平阴县知县陈训之妻,今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斗南之母。令德在躬,来宁名阃;相夫训子,克举其官。禄养虽违,而褒恩则宜霈也。兹特赠尔为安人。服兹新命,永耀泉台。 敕曰:夫人之有继母鞠育之恩,视所出均也。故貤褒之典,恒并逮之。尔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陈斗南继母季氏。幽贞性桢,慈惠天成;夫既显贵,尔年不永。良可悼焉。兹特赠尔为安人。九原有知,享此休宠。” 影视剧中,常听人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断句是不准确的。其实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连在一起读,表明皇帝上承天道为天子,具备合法性。不过人们读错也是事出有因,原来,古代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遇到“天”、“皇帝”等字,都要另起一列,上调一格,于是古代书写这句话时,往往是最右边一个“奉”字刚写好,就要在左边一列高于“奉”一字处写“天”,刚顺着天往下写到“承运”二字,这又遇到“皇帝”二字,又得在左列与“天”相当的位置处来写,剩下“诏曰”的文字就紧接着“皇帝”往下写了。因而视觉上,人们看到的是分别处在同一列的“天承运”和“皇帝诏曰”,也就难怪会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陈斗南为官勤奋干练,又是新科进士,出类拔萃,自然被严嵩党羽看中,但他“以风节自持”,不以为意,得罪了严党。不久,陈斗南就被严党寻了由头,贬谪外放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泰安州同知(从六品)。此刻距严嵩倒台还有十多年,陈斗南再也未能得到重用。 自古忠臣出孝子,自古杰人重家风。陈斗南的父陈训,是嘉靖元年()举人,历任定远、阴平知县,也是勤廉正直的好官。陈斗南生母刘氏去世早,他对继母季氏十分孝顺,人们都称赞他。良好的家风,是可以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金国宗室、丞相完颜宗翰曾对北宋使者李若水炫耀:“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家风好不好,知书达理是基础,古人的读书,起步于“修身”,并非指现代人的应试能力如何。一个人官再大、文笔再好、书法再美,若无仁德知心、忠恕之道,也算不得是真正的读书人。人讲读圣贤书,原不是让人去墨守成规、教条主义、附庸风雅,而是要吸收其精神操守,固立身之本,这是在发扬国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 光绪年间盐城地方志记载,陈斗南终归盐城县治东南10里之南港头,约在今城南新区境内。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