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箭头所指处」快速
年5月,在柴滩里,我光荣地入了党,距现在都70年了。我家住射阳河南的通洋区分水乡百岁村(今四明镇文明村),又叫柴尖头。当时,射阳河岸到处是芦苇,有上百米宽,人进去就没影了。 家里8个兄弟,我排行老四,大哥刚生下来就夭折了。租了村里地主王志敬的10亩田,租子得交六成,日子难啊,能吃上一顿大麦豆昔子就很好了。为了过生活,二哥弄了条小船捉蟹打鱼,我跟着帮忙。射阳河里鱼多,一网几十斤,可是不值多少钱。到了春天,家里揭不开锅,只能挖一种叫曲曲菜的野菜吃。这种菜,叶子一掐都是白浆,开水焯一下,放点盐,就当饭吃。听说曲曲菜能降血压,我现在身体好,估计就是那时吃的苦太多了。 记得是年,射阳河南有一支和平军驻扎,头头是周为志(音),滨海人,手下有多个兵。周为志经常带人到河北去扫荡抢东西。他们什么都抢,耕牛、粮食啊,有时候还为了分赃不均火并,相互打黑枪。 周为志住在一个地主家,他怕死,晚上怕民兵摸过来,有时半夜就躲在柴滩里,藏在我的小船上。有一次还把子弹袋掉到河里了。河里淤泥多,周为志让人捞,没捞着。 河北的共产党经常乔装到河南开展工作。河上招呼一声“小哥,帮忙带到河南”,我就送他们过去。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其中就有通洋区副区长姜为雄。我记得他二十多岁,人很和气。熟悉了后,可能看我人可靠,就让我帮看看岸边有没有和平军。我想这也不难,就答应了。我人小、嘴甜,和平军也不防我,我就去转转,瞄两眼,偷偷把人数记住,然后跑到柴滩报信。他们干什么,我也不多问。后来才知道,主要是锄奸反霸、减租减息、动员参军支前。 有一次,和平军藏在岸边的高粱堆里。我提着鱼篓,上岸看了看,没看着他们,刚要放消息让躲在柴滩里的姜(副)区长上岸,这时周为志冒出头来,问我在干啥。我忙镇定下来,撒谎说是去打鱼。因为认识,他也没起疑心。我应付他们几句,就跑回船上,将蟹网上的铁脚在船帮上使劲撞了3下,咣当、咣当、咣当,这是我和姜(副)区长约好的危险信号。这次以后,我就更小心了。 年初,周为志这股和平军跑了。他有两个手下,叫张顺成、蒋信吉,就是我们村里的人,住在村西头,和我家有七八里路远。那年春节,两人回家过年时,被赵文成叔侄俩带人摸到家里,逮住当众枪毙。赵文成是村民兵分队长,赵文明是他侄子,都30来岁,也是民兵。 蒋信吉有个弟弟叫蒋信富,在周为志手下当中队长,两个月后带着几十个和平军回到村里抓赵文成、赵文明为他哥哥报仇。民兵人少枪少,叔侄俩在射阳河边被和平军追上,赵文成被乱枪打死,赵文明被抓住后也被枪毙了。后来,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村子改名叫“文明村”。这个村名现在还没变。 和平军走了后就打土匪,我也发到一杆步枪。年初,姜(副)区长发展我入党。我不识字,就请了村里的党员徐立正、王镇村帮我写入党志愿书,按了手印,很快批了下来,我就在射阳河边的柴滩里宣誓入了党。 70年前,芦苇荡里,蒹葭苍苍,18岁的少年,宣誓入党。那种热血,至今仍在老人心中流淌。 彼时,刘志祥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少年,对抗日救国仍是懵懂,但当革命需要他的时候,他勇敢并机智地完成了任务。我想,那个时代,正是有这些普通百姓的智慧和勇气做后盾,才让日伪军无所遁形,并最终走向失败。 说起那段历史,刘志祥老人的叙述中,更多地显现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蔑视:那个伪军头头,怕死,半夜就躲在柴滩里,藏在小船上,慌乱得子弹袋都掉了。言谈间,我仿佛看到色厉内荏、惶惶不可终日的汉奸嘴脸,以及他们必然的下场。 欢迎市民、网友提供线索,自荐或推荐口述史讲述人。 (白天) 电子邮箱:zg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