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过去的一年经历了什么,面对崭新的一年,人们总是充满了希望。如今社会不断发展,但一些极具本地特色的传统风俗至今仍在流传。春节即将到来,很多年轻人淡化了地方过年的特色,那么盐城人是如何过年的呢? 除夕夜睡觉将鞋倒扣,初一醒来吃糖果除夕晚上,合家团聚吃团圆饭,这叫“守岁”。睡觉时要将鞋底反过来朝上,防止神鬼散灾。床头还要准备好各种糖果糕点,留在大年初一早晨开口讲话之前食用,表示不空口说白话,来年甜甜蜜蜜,步步登高。大年初一,开门大吉,人们早早起来放“开门爆竹”。家主还要先起身燃香点烛,祈求平安。随后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邻里间见面便相互道喜,互贺“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在农村,大年初一早上小孩子们还会去村子里各家拜糖。盐城春节饮食必备除夕的年夜饭,一般人家会用马苋菜和扁豆角的干子烧豆腐,叫“安乐菜”,以祝愿一家人平平安安。年夜饭必有鱼,西区人还喜用鲇鱼,表示年年有余。有的人家年夜饭上必有卜页,叫”百业兴旺”,有的吃芋头,因芋头俗名叫“芋好人”,预示来年会遇好人。年夜饭的锅巴不能吃,要留下过年,叫“稻囤子跟脚”,以预示来年吃用有余。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盐城人过年吃圆子,大概由来已久。旧时,过年搓圆子、煮圆子都是男人的事,叫“不犯阴人手”,认为妇女搓圆子不吉庆,有歧视妇女之意,现在已不分了。圆子是用糯米粉做的,有大小之分,小圆子是实心的,大圆子里面有馅心,有芝麻馅心、肉馅心、猪油馅心、野菜馅心等,农家也称其为“大元宝”“小元宝”。有的人家会在初一早上煮圆子时,锅内放一些面条,叫做“钱串子”,因为过去用铜钱都是用线串起来的缘故。吃圆子时也有讲究,不能面向北,大概跟过去家里挂有庇护神灵的画像有关,怕得罪神灵。旧时,农户一般在腊月初就要开始“忙年”,由于当地加工粮食主要靠人力来舂碓和推磨,既费力又费时,得忙上十天半个月。一到腊月中下旬,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糕、涨饼。蒸糕有的地方叫“划糕”,一般是由糯米粉和中米粉混合在一起做的,也有人家用玉米粉做,玉米糕做好后要养在水里,食时别有风味。蒸糕还有忌讳,不能今年蒸,明年不蒸,这会“有一年没一年”,因此,蒸糕起码连蒸三年。涨饼之所以叫涨饼,因为面要经过发酵,“发”即“涨”的意思。涨饼一般分米面饼和麦面饼。有的人家还会蒸馒头、包子。总之,过年是各家各户面点食品的大展示,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糕、饼等会做上几大箩筐,全家人一个正月都吃不完,把糕饼晒干,一直吃到收麦季节,这样才显得家里富有。过去糕饼等面点食品,由于粮食紧缺,许多人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糕饼面点已成了寻常食品,只要想吃,可以在餐桌上看见。因此,现在农村人过年,也只是随便做一些品尝即可,不再大操大办了。盐城人春节的忌讳风俗是群体性的生活样式,它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反映。老盐城人过年期间,从除夕到元宵,忌讳很多。其实无论盐城民俗风情多么摇曳多姿,它们的心脉是相连相通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祛灾去祸,祈盼平安,追求幸福。东西吃完,忌说“没有”,要说“满了”;除夕夜,吃饭忌“泡汤”,否则来年会遭雨;大年初一,忌煮新饭,初二、初三忌煮新菜;拜年时忌问客人喝不喝茶,要改问“是否吃茶”;“乞丐上门”不能喊花子,要改称财神;在蔬菜方面,忌讲“茨菇”,改称“弯弯顺”;活鱼买回来死了,忌说“死”要改称“文鱼”;除夕、初一都忌打破碗盆或其他器皿,万一打破了,要说“碎碎平安”;从初一到初三,忌动刀剪、忌提水、忌讨债、忌扫地、忌倒垃圾,忌向邻居借东西。 赞赏 |